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,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,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点始终不渝、毫不动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,14亿人汇聚的民生需求点都是经济增长点“两万人的就业方向都是什么?”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, 得知刘永好委员计划今年在他的企业内新增两万人就业,关切地询问。“养猪、食品加工和物流。今年5月以前新招了一万人,打算再招一万人。”刘永好这样回答。会场里的一问一答,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就业这一最大民生的高度重视,传递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鲜明导向。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翻开历史的照片,许多瞬间刻印在人们心中。湘西十八洞村的围炉夜话,河北阜平农民炕上的盘腿而坐,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考察时“武汉人喜欢吃活鱼”的殷殷叮嘱……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,始终是人民群众,始终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无论是织就世界上规模最大、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,还是攻克世界最复杂的扶贫难题,抑或是兑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承诺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,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写照,是当代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深刻书写。当前,受疫情影响,世界经济深度衰退,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困难增多。但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,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,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点始终不渝、毫不动摇。疫情防控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“切实保障基本民生”,要求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”,明确“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”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,作出了具体部署。下一阶段,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,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;扩大低保保障范围,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;做好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农民工、城镇困难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……每一项工作,都需要各级党委、政府保有“时不我待、只争朝夕”的紧迫感;每一个任务,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增强“守土有责、守土担责、守土尽责”的责任心。
+ Read More